炎熱的夏天,我們一如往常選擇躲在山裡的小溪秘境,避開滾燙到沸騰的台北城,短短幾個月間,作客不知好幾回,卻從未感覺到厭煩,每一次來都是無限的驚喜,就像這次無意間發現了新生物,我可以想像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,一定也和我一樣如此興奮激動?!
今天挖掘的新物種,是一小顆一小顆的石頭,這些小石塊看起來真的很不起眼,事實上,它們也不過是潺潺溪水中的其中一粒米。
我開心地在溪旁的石灘上用石頭築起我的小水壩,將捕獲的溪蝦、小魚苗放入我的臨時天然水族箱,每當我轉身拿起一塊石頭堆疊時,我注意到旁邊有顆小石塊的位置好像變了,好像小時候在玩躲貓貓似的,趁我回頭時就偷偷往前挪一步,當下以為是自己眼花,繼續默默我的築水壩工程,直到牠鬼鬼祟祟、悄悄移動的身影被我的鷹眼捕捉到證據,我才真正見識到牠的身影。
這個小生物叫「石蠶」,其實是「石蛾」的幼蟲。小時候的牠可是動物界數一數二的建築師,擅長把自己偽裝成大自然環境的一部分,牠會吐絲分泌液體,將石頭、貝殼碎片、脫落的植物皮、沙粒等其他天然資源,黏成一個符合牠身型的中空小窩,平時睡在裡頭,出來活動時後半部身體會躲在殼裡,只留頭和腹部伸出拖著屋子到處走動。石蠶主要棲息在河流或湖泊周圍,翻動一下水底的石頭,常會見到牠們成群黏著在上的身影。平時待在水裡時,整個身軀都會縮在殼裡,想要浮出水面曬曬太陽時,牠會伸出前半部,使得殼裡的後半端留出空隙,類似活塞的原理,靠著浮力游到水面上。由於牠只生長在無污染的水域,也代表我的小溪秘境非常乾淨。
▲要訓練一個人有沒有觀察力,只要把小石蟲丟進左邊的石堆裡就對了!
石蠶的一生就有如蟬的生命般循環,媽媽「石蛾」會將卵產在水裡或是臨水的環境,待幼蟲「石蠶」孵出後自己成家,之後轉為成蟲將經過劇烈改變,內部化蛹,直到成熟後破殼而出離開水面成為「石蛾」,最後在剩下幾天有限的生命裡找尋另一半交配。
石蛾屬於毛翅目科,世界上已知的種類就達 7000 多種,通常有淺褐色的外表,身體和翅膀上有短毛;最大特徵是牠長長的觸角,有的觸角甚至比牠的身軀還長;口器沒有咀嚼功能,只能吸食液體食物如花蜜或植物汁液為生。
石蠶雖然只是昆蟲界的其中一種生物,但牠的功用還不少,我知道有些釣魚玩家喜歡抓石蠶當魚餌,有的魚種特別喜愛這味;另外在中國藥草文獻上也曾記載,曬乾後的石蠶具潤喉止咳、清熱涼血作用,南北朝的藥學家陶弘景就曾在他的著作 ⟪本草經集注⟫ 裡提到石蠶如下:
「李雲江左無識此者,謂為草根,其實類蟲,形如老、蠶,生附石。傖人得而食之,味鹹而微辛。李之所言有理,但江漢非傖地爾。大都應是生氣物,猶如海中蠣、蛤輩,附石生不動,亦皆活物也。今世用草根黑色多角節,亦似蠶,恐未是實。方家不用沙虱,自是東間水中細蟲。人入水浴,著人略不可見,痛如針刺,挑亦得之。今此名或同爾,非其所稱也。」
這也代表石蠶至少早在古代就存在了,甚至還可能追溯到侏羅紀時期 (待確認),真的不可思議!
PS. 本來這一切只是我的野外觀察一環,結果竟然從小石頭延伸出這麼多故事,由於當初我對石蠶一無所知,連名字都不知道,只能用特徵、外觀在網路上漫無目的搜尋,過程實在太辛苦,因此我列出幾個新手可能會用到的關鍵字,希望有天當你們像我一樣好奇這是什麼蟲的同時,可以從 Google 搜尋進來看到我的文章。
和石蠶相關的關鍵字:石蟲, 像石頭, 石塊, 石堆, 蟲, 昆蟲, 溪, 水, 移動, 會動
wow
好cool 哦
根本就是小石頭嘛
有影片++
對了 忘了告訴你
上次那隻黃色麥芽糖我也找到牠是誰囉